你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行业新闻

违规备案企标躲监管 “非标”防水卷材还在作恶

2012-5-21 21:36:35      点击:
       前不久,杭州地铁正式通车运营。但在随后的半个月内,不同站点连续5次出现渗漏水。杭州地铁集团对外表示,部分漏水原因或为原有工程中的防水材料老化。如此重要的公共建筑工程建成就漏,其使用的防水材料会不会是“非标”产品?这些“非标”产品是如何进入地铁工程的?这些问题引发了公众对于“非标”防水材料,尤其是使用量较大的防水卷材质量的质疑与讨论。

  “非标”产品,通俗讲,即指不按相应法定标准生产的产品。杭州地铁工程渗漏水引发公众对于防水卷材标准的讨论,不足为奇,因为“非标”防水卷材曾屡次充当了建筑渗漏水的“主角”。

  2012年7月,浙江市民张先生花费上千元给房屋补漏,没想到刚过3天又开始漏水,事后发现,补漏人员所用的是回收廉价柏油制成的防水卷材;2011年7~9月,北京地铁10号线90%车站渗漏水,所用防水卷材遭到不少质疑;2009年12月,一批不达标的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流入高铁武九线施工现场,后被及时发现。可见,从民用房屋到重点工程,“非标”防水产品无处不在。

  据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信息部主任王旭介绍,防水卷材都有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,国家标准是企业生产相关产品所要达到的强制性最低标准,“但是在我们这个行业市场上,反而成为了一个最高标准。”

  业界所谓“非标”一般特指“非国标”,即低于国家标准生产。王旭表示,“非标”生产主要包括无标生产和低标生产两大类情况。比如,无证企业生产无标产品,有证企业生产低标产品,或者企业违规备案企业标准规避监管。其中,尤以有证企业生产低标产品危害为甚。一些有证企业拥有能够生产国标产品的设备、技术和资质,但出于利益需求,违法生产低标产品冒充国标产品混进工地。“国标是一个基准线,低于国标的就是伪劣产品。”

 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行业部主任尚华胜告诉记者,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对于新建或既有的防水生产线,都有具体门槛要求,对生产线所生产的防水卷材的断裂拉伸强度、延伸率、高低温性能等指标,也有强制性要求,这些指标是衡量防水卷材性能的重要依据。

 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2012年全国建筑防水卷材产品质量“三查”(产品质量联动抽查、企业生产条件检查和无证生产清查)结果来看,一些关键性、安全性指标仍存在较大隐患。

  谈到“非标”防水卷材,尚华胜与王旭观点类似,认为有3种情况:一是无法无天,视国标、行标如无物,往往是生产商和销售商签一个协议,按协议要求生产,暗中私下交易;二是沐猴而冠,有些企业通过变更标准名称等方式违规备案企标,备案标准中的防水指标低于国标或行标,使生产非标产品“合法化”;三是偷梁换柱,产商对客户宣称是国标产品,但实际供应过程中,打通各个环节,最终向客户提供的却是非标产品。

  某防水公司总经理曾公开表示,“来厂里订防水材料的单位,都只买极少一部分,说是‘随后再订’,然后再也没了踪影。”原来,来买“国标”防水材料的施工企业,都是为了送检“过关”而买,真正用在建筑上的防水材料,根本没有达到国家标准。她说的情况就是典型的“偷梁换柱”行为。

  现实生活中,“非标”防水卷材造成的建筑质量问题层出不穷。那么“非标”防水卷材是如何流入建筑工地的?

  一般而言,工厂有出厂检测,对每一批次的材料,按照标准进行实验室检测,这是第1道把关;第2道把关就是现场抽样见证检验,防水材料送到工地后,使用前必须由监理抽检,送到当地质量检测部门,出具合格证书后,才能用到工地上去。工地抽检属于抽样检查,比如1000m2只抽1m2进行检测,而这1m2卷材的文章可就大了去了。有的厂商送检的是合格的国标样品,供应的却是非标产品;有的厂商甚至连合格样品也拿不出来,直接向一些不法检测机构“买”一张合格证了事。由于不法厂商事先“打通”了监管环节,这些监管人员对上述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,于是大量的“非标”产品就这么堂而皇之地流入建设工程中。

  据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统计,目前我国建筑防水生产企业数量大约在3000家,行业前50名规模以上企业的产量仅占总产量的20%,行业集中度很低,产业发展也尚处于“低价竞争”的低水平阶段,不少企业以牺牲或降低产品质量为代价进行竞争。“非标”防水卷材和国标产品,成本相差很远。以3mm厚的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为例,满足国标的产品价格都在每平方米三四十元以上,而市场上最便宜的仅4元/m2。

  王旭透露,新修订的建筑防水卷材生产许可证细则即将出台,其明显提高了生产许可条件。生产许可证管理部门将严把许可审查关,对不符合条件的企业,坚决不予许可;对生产许可期满不再符合新颁条件的,坚决不予换发证书。这将对清理与杜绝“非标”防水卷材产生重要影响。